寒地稻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不足、低温冷害及稻瘟病发生频繁。目前,水稻大面积生产中农民施肥大多采用 “超量施N肥”、“大头肥”,导致水稻前期长势过旺,植株纤嫩,抗性下降,后期早衰、成熟度下降,且易倒伏感病而减产,达不到高产目标。
寒地水稻“稳健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以提高稻谷成熟度为目的,通过协调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依据该生态区优质高产水稻的生长规律、影响因子及调控措施等共性技术,“稳定产量构成因子、健壮植株群体素质”,以达到“高温年创高产甚至超高产,低温年保持稳产,达到不受灾不减产”的目标,为广大农民实现寒地水稻稳产高产提供技术保障。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1、产量指标及其结构
(1)亩产650公斤,平方米穗数500~550个,每穗实粒数80~90个,平方米收获实粒数确保4.0~4.4万粒,千粒重25.5克。
(2)亩产600公斤,平方米穗数450~500个,每穗实粒数75~80个,平方米收获实粒数确保3.4~3.8万粒,千粒重26.0克。
2、操作技术
(1)整地及培肥地力
水稻稳健高产栽培是集气候、土壤、技术三者的统一,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地块,也就是说土壤肥沃是重要条件之一,首先地要平整,具有保水、保肥、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为使水稻根系发达,吸收深层养分,达到健身栽培的目标,实施秋翻春耙,深度一定要达到15~20厘米,尤其是亩产超650公斤地块,要增施腐熟有机肥,亩用量1500~2000公斤,硅钾肥500公斤。
(2)早育苗,培育壮秧,稀植稀插
据近两年超高产地块调查,尤其在亩产超700公斤以上者,在育苗方法上,均超出了常规方法,如采用草木灰10~15厘米垫置苗床、苗床铺稻壳苯板隔寒增温,以及两段式等大中棚、三膜覆盖超早育苗,比常规育苗插秧时间提早10~15天,争取活动积温200℃以上。采用此种育苗方法,可使比当地多1~2个叶片的晚熟品种,达到正常成熟。
育苗方式最好以大钵体钵育摆栽为主,公顷用种量20~25公斤,每钵播发芽势强的催芽种2~3粒,培育4~4.5叶带蘖1~2个的壮秧,本田进行宽行或宽窄行摆栽,平方米密度为20~23穴。浅插利用低位分蘖,延长营养生长期,以便形成粗秆大穗。若采用盘育机插苗,每盘播芽种100~125克。
一般超早育苗很容易遭遇霜冻危害,因此育苗棚应设在住户附近并具有取暖设施,一旦遭遇霜冻,也可将煤气罐放置在棚中,烧开水加以驱寒增温。
3、育苗技术
(1)壮秧标准
采用大中棚保温超早大钵体育苗,一定要选偏晚熟品种培育大苗,秧龄在40~45天,叶龄4~4.5片。一般早熟品种钵育苗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叶,苗高12~15厘米,根数11~14条,带蘖1~2个,茎基宽3~4毫米,百株干重3.5~4克。盘育苗秧龄30天,叶龄3.1叶,苗高12~13厘米。盘育苗每盘播芽种150克以上者,育苗可在22~25天以内,叶龄2.5叶即可插秧。
(2)育苗前准备
秧田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杂草少,土质肥沃疏松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或旱田地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连年培肥,消灭杂草。纯水田地区,采用高台育苗。
秧本田比例:钵育大苗,按钵体大小和插植密度计算育苗盘数。盘育中苗1:100~150,每公顷本田需要育秧面积90~100平方米。
整地做床:秋整地秋打床,秋施农肥。春做床的要早春浅耕10~15厘米,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
盘土最好在秋季以旱田土3份,腐熟草炭或腐熟猪粪1份,混拌均匀堆积备用。第二年育苗前一周,将堆积好的盘土过筛,与壮秧剂混拌,再用塑料布覆盖待用。且勿边拌边装盘,这样容易产生烧苗或发生立枯病。
摆盘、装土、播种:在置床上浇透底水,进一步整平的基础上,在播种前2~3天摆盘或铺打孔地膜、编织袋,装床土厚2.5厘米,喷足底水,播种压入土中,覆土0.5~0.7厘米。用钵盘育苗时,在置床浇足底水基础上,趁湿摆盘将钵体压入泥中,每钵装土四分之三深,浇水后播种覆土。
秧田播种期:要严格掌握播种期,育大苗要早播,中苗后播,最佳播种期为4月15~20日间。三膜覆盖(大棚膜、小棚膜、地膜)可在4月5~15日间播种。
(3)播前种子处理
① 晒种:浸种前3月下旬选晴暖天气中午晒种1~2天,每天翻动3~4次。
② 筛选:用筛子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
③ 选种:用比重为1.13的盐水选种,即50公斤水加10公斤盐(要用鲜鸡蛋测定,鸡蛋漂浮水面露出5角硬币大小即可,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种子2~3遍。
④ 浸种消毒:把选好的种子用3000~4000倍液施保克或使百克(100斤水兑施保克10毫升浸种40公斤)浸5~7天,浸种期间上下搅拌几次。
⑤ 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涝出,在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80%左右破胸时,温度降到25℃,控温催芽,要经常翻动。当芽长1~2毫米时降到15~20℃,晾芽6小时左右,方可播种。
(4)播种:提早育苗播期应在3月下旬扣棚,4月初播种,一般育苗是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4月15日前结束。
播量 钵体育苗每钵眼2~3粒,盘育苗每盘播芽种100~125克,种子分布均匀一致。
覆土 用过筛无草籽的沃土盖严种子,覆土厚度0.5~0.7厘米。
(5)平铺地膜:播种覆土后在床面平铺地膜,立针50%~70%时,立即撤掉地膜,防止烧苗。
(6)三膜覆盖:为防止早育苗遇低温和夜间遇霜冻,在覆地膜后,再搭架小棚,确保防止夜间低温危害,管理方法是下午3~4点盖膜,第二天早晨8~9点揭开。
(7)秧田管理
①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增加覆盖,密封保温。出苗至一叶一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控制在20~25℃,注意夜间冻害,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在2.5~3.0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在20℃。遇到低温冻害时,要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遇高温大风天气,采取遮荫通风。
② 水分管理 出苗前保湿不积水,如发现积水或干裂及时揭布晾床或浇水。一叶一心期开始浇水,但避免浇水过勤。二叶一心期以后,防止床干裂(早晨叶尖不吐水珠),及时补水。要选择早晚浇水,一次性浇足浇透,避免中午高温时浇水。
③ 苗床灭草 苗床封闭效果差,稗草多时,水稻1.5~2.5叶期,稗草2叶期,10%氰氟草酯(千金)乳油60毫升/亩与48%灭草松(排草丹)水剂160~180毫升/亩混配,兑水15升/亩茎叶处理,或用敌稗兑水喷雾,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如秧田阔叶杂草较少时,则只选择千金等杀稗剂防除稗草。淘汰播后苗床封闭除草,减少苗床除草剂药害。
④ 防止立枯病 秧苗1.5叶期,每平方米用0.3%克枯星1.5毫升或瑞苗清1~1.5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洒,如果苗床土壤PH值回升,喷浇酸化水,即95%的浓硫酸1000倍液,每平方米浇2~3公斤。
⑤ 苗床追肥 秧苗2.5叶期喷400倍液惠满丰液肥,移栽前每100平方米苗床用15公斤施倍得生物菌肥兑水喷浇促进插后返青分蘖。应用ABT(4号)生根粉 水稻2.5叶期或插秧前1~2天,在秧田喷施10ppm浓度生根粉溶液促进秧苗插后扎根返青。(应用惠满丰菌肥时,不可用生根粉)
⑥ 秧田防治地下害虫 甲拌磷、呋喃丹已禁用,可用莫比郎80毫升拌种100斤。也可用锐劲特、乐斯本防治。乐斯本1000~1500倍液,每亩喷30~60升药液,100平方米苗床9升药液(7毫升药)。
4、插秧技术
(1)本田耕整地
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修整方条田。池子面积以700~1000平方米为宜,减少池埂占地。
秋翻地:秋翻地土壤适宜含水量25%~30%,深翻15~18厘米,有条件的可进行旋耕、翻旋结合,翻二旋一(连翻二年,旋耕一年)。
春翻地:土壤化冻15厘米顶凌早翻,翻地深浅一致,无漏耕。
泡田:五月上旬放水泡田,用好“桃花水”。
整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旱整地要旱耙,旱平、整平堑沟,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水整地要整平耙细,做到池内高低差不过寸,肥水不排出。
(2)插秧
插秧前5~7天药剂封闭,水整地后30%莎稗磷(阿罗津)乳油50~60毫升/亩,或50%丙草胺(瑞飞特)50~60毫升/亩,或60%马歇特乳油100~130毫升/亩。
插秧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约5月15日开始,5月25日结束。防止5月上旬过早插秧易遭受冻害,并因气温低返青慢,不利争取低位分蘖,又不利于控制后期杂草。
插秧规格:多蘖型品种以30×13.3厘米为主,4~5株/穴,确保插植穴数在25穴/平方米;寡蘖型品种以30×12厘米为主,5~7株/穴,确保插植穴数在27穴/平方米。
(3)插秧质量
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漂苗,插秧深度不超过1.5厘米,插后及时查田补苗。
5、本田管理技术
(1)看天、看苗进行科学施肥
①施肥量的确定:据多年全省各市、县的试验验证结果,一般情况下高温年全年尿素量为275~325公斤/公顷,低温年225~250公斤/公顷。在施肥方法上,一定要做到看天、看苗进行,高温年多施、低温年少施,亩产量可稳定在650~700公斤。若选用晚熟品种超常规育苗栽培,施肥量还可增加50公斤,亩产量可达到750~800公斤,氮磷钾肥比例为1 :0.5 :0.5。具体施肥方法:
②基肥:基施肥料最好以15%以上氮含量的复合有机肥为宜,将折合全年施氮量的30%(约折合商品量300 公斤)复合有机肥分两次施入。第一次施肥在翻地前将15%翻入底层,第二次15%于春季耙地前施入,以达到全层施肥的目的(注意:在施入复合有机肥基础上,不得再增加任何速效氮肥,因为这部分氮肥在低温时发挥作用慢,高温时作用快,很难控制,会给下步田间管理增加难度)。
③分蘖期施肥:插秧后水稻秧苗彻底返青后,才开始进行分蘖,也就是在田间察看苗情,能分辨出黄绿感觉时,早插秧苗5月末、6月初,晚插6月5日前后追施分蘖肥。施肥量为全年施氮量的30%,分两次施入,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十天后看田找施,那黄那弱施那。
④孕穗期施肥:穗肥施用时期和施入量,一定要通过田间诊断看天、看苗和分蘖数多少进行,若天气晴好,温度高,水稻会很快落黄,或茎数不足时,穗肥要早施。否则气温低叶色浓绿,一定待水稻落黄时施入,并把施肥量适当降下来。
一般最早确定施穗肥时期为抽穗前20天(即7月5日前后),幼穗长度为0.2厘米,平方米分蘖茎数为400~450个,施第一次穗肥;茎数达到450~500穗时,于抽穗前的15天施入为宜(幼穗长度2厘米);超过500穗应于抽穗前10天进行(幼穗长度为8厘米),施肥量为全年施氮量的20%。施肥方法是:哪儿黄哪儿施,哪儿矮哪儿施,把苗的颜色、高矮调匀。施第二次穗肥,多指平方米穗数不足时,于第一次施肥后10天看天、看苗酌情施入,以利形成大穗多粒。
⑤粒肥:一般粒肥在见穗时施入为宜,施肥量为全年施氮量的10%(若后期天气不好,水稻叶色浓绿可不施),施肥方法同穗肥。
(2)合理浅灌,实施晒田和间歇灌溉
稳健高产栽培本田水层管理十分重要。据调查,第一、长期保水栽培,能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尤其对生育前期大量施肥的田块,倒伏、病虫害严重;第二、长期保水,土壤中有害气体(硫化氢、甲烷)不能排除,水稻根系腐烂,褐斑病,胡麻斑、赤枯病(红叶病)、纹枯病发生重,也是产生下部叶片枯死、早衰的主要原因;第三、能推迟水稻成熟时间,助长延迟型冷害和稻瘟病的发生。为此,提出以下本田水层管理:
① 插秧后水层管理:插秧后天气晴好,灌水2~3厘米,以提高水温、地温促进早生快发,浅水层一直保持到分蘖高峰期,大体时间为早插秧6月20 日前后,晚插秧6月25日前后。
② 晒田:对前期施肥量大,长势过旺的田块,于分蘖末期(大体时间是6月20~25日)排水晒田5~7天,达到龟裂程度,控制无效分蘖产生,控制水稻氮肥吸收,进行生理转换,即由营养生长期转换到生殖生长,并把土壤中有害气体排除,养根保叶。对亩产超700公斤地块,除分蘖末期晒田外,在齐穗期前还应晒田一次,主要在防止倒伏上下功夫。
③ 间歇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复水后开始实施间歇灌溉措施,即灌水3~5厘米,待水层达0水位,脚窝无水时灌下茬水,以利排毒、充氧,达到壮根保叶的作用。采用间歇灌溉,除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遇到17℃以下温度时灌17厘米以上水层外,一直间歇灌溉到成熟期,8月25日水稻黄熟后排干。
(3)本田除草
插秧后用药封闭灭草,中后期人工薅除。插秧后15~20天30%莎稗磷(阿罗津)乳油50~60毫升/亩,或50%丙草胺(瑞飞特)50~60毫升/亩,或60%马歇特乳油100~130毫升/亩与10%吡嘧磺隆(草克星)10~15克/亩混配,兑水15公斤/亩甩施。水层3~5厘米保持5~7天。
插后20天用除草机除草或人工薅草。6月上旬人工拔除田间大草,割净池埂水渠杂草,6月末以后,以人工薅除为主,禁止用化学药剂灭草。
灭三棱草:三棱草严重地块,威农两次用药,即第一次用威农后,间隔12天第二次单用威农10~15克/亩。三棱草10厘米高左右时,每亩用太阳星15克兑水喷雾或150毫升莎阔丹兑水喷雾灭草。
(4)防治病虫害
防治潜叶蝇和负泥虫。以农业防治为主,潜叶蝇危害严重地块,排水晒田,在幼虫初发期,40%乐果100毫升/亩或70%艾美乐6~8克/亩+2.5%敌杀死20~30毫升/亩或25%阿克泰6~8克/亩,兑水5升弥雾机喷雾防治。人工扫除防治负泥虫,在幼虫米粒大小时,2.5%敌杀死15~30毫升/亩或2.5%功夫30毫升/亩,兑水5~10升喷雾。防治二化螟,7月上旬亩用250毫升杀虫双撒滴剂甩施,5厘米水层,保水4~5天。7月25日前亩用快克20~30毫升或锐劲特30毫升兑水喷雾。
防治稻瘟病和叶鞘腐败病,在选用抗病品种、稀植栽培的条件下,控制氮肥用量,加强稻瘟病的预测预报,控制发病中心。于7月初(倒2叶露尖~剑叶展开)防治叶瘟,喷施4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毫升/亩,在孕穗末期~齐穗期防治穗颈瘟,喷施2%加收米80毫升/亩+45%咪鲜胺50毫升/亩+米醋100毫升/亩。在齐穗期~抽穗后15天防治枝梗瘟和粒瘟,喷施40%稻瘟灵100毫升/亩+磷酸二氢钾100克/亩,防治效果好。
防治叶鞘腐败病和褐变穗等可采用1.5%多抗霉素150毫升/亩或1.5%多抗霉素130毫升/亩 + 50%扑海因75毫升/亩,也可采用施保克加以防治,时期同防治稻瘟病。
6、防倒技术
(1)钾硅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N:P:K至少达到2:1:1以上,有条件的可施钾(K2SO4≥50%)达200公斤/公顷,硅肥(SiO2≥25%)500公斤/公顷,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各占50%,硅肥全都做基肥。防倒伏效果好。
(2)在水稻拔节前7天,对于易发生倒伏的品种喷施30%矮壮·烯效微乳剂60~80毫升/亩,兑水15公斤。防倒增产效果好。
7、收获技术
(1)收获时期:抽穗后40~50天积温达750~800℃时,黄化完熟率达80%,青秆、绿叶、黄粒、活秆成熟。
(2)收获质量:割茬不高于2厘米,稻捆直径25~30厘米,立码晾晒3~4天,基本晾干后再在池埂上码小趟(每趟10~13捆),封好码尖,防止漏雨雪,收获损失率不大于2%。
(3)脱谷及清选稻谷含水率达14%~15%时脱谷,脱谷机转数为550~600转/分钟,脱谷损失率不大于3%,脱谷糙米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0.5%,清洁率大于97%。
8、贮藏技术
贮藏温度5℃以下,水分15%以下,空气湿度70%。

公司地址:佳木斯市东风区省水稻所东侧
联系电话:15946557133(张经理)
电子邮箱:jmsljz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