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龙粳种业是您贴心信赖的朋友和无悔的选择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栽培技术
水稻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
2018-12-27

一、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需要16种营养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硅、钙、镁、硫、铁、锰、铜、锌、硼、氯。前7种属大量元素,后3种属中量元素,最后6种属微量元素。其中碳、氢、氧从水和空气中获得,其它均为矿质元素,需要从土壤中获得。硅在水稻一生中需求量很高,约为氮的10倍,磷的20倍。也称水稻为“硅酸植物”。

1.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规律

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施用氮肥能提高淀粉的产量,而淀粉的产量与水稻籽粒的大小、产量的高低、米质的优劣成正相关。如果抽穗前供氮不足,就会造成籽粒营养减少,灌浆不足,降低稻米品质。

水稻在苗期在一叶一心时虽未离乳,但些时胚乳中的蛋白质已经消耗贻尽,此时必需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肥,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补充营养的需要。因此水稻苗床一定要施足氮肥。

本田期氮的需肥,有两个高峰,第一个是水稻分蘖期,是营养体形成时期,水稻需要大量的氮肥来合成自身的物质,满足生长分蘖的需要,氮素不足会影响分蘖,此时期必须保证充足的氮素,以促进分蘖进程,使水稻有足够的分蘖。分蘖末期,水稻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此时氮素如果过高,就会影响生育期的转换,并极易助长底部伸长,引起倒伏等不良后果。按照日本专家的理论,些时要绝对无氮,在实际中,要控制氮肥,尽可能少氮。第二个高峰是孕穗中后期的减数分裂期,大约在7月12日到7月25日之间,按积温不同,前后日期不同,此时不可缺氮,如果氮素不足,会导致颖花退化,此时追肥为穗肥。

2.水稻对磷的吸收规律

磷肥能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增强分蘖,增加淀粉合成,促进籽粒充实。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一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毫克,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早期施用磷对保证水稻前期的磷素供应极为重要,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3.水稻对钾的吸收规律

钾是淀粉、纤维素的合成和体内运输时必需的营养,能提高根的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增强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水稻对钾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分蘖至穗分化期,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分蘖盛期至拔节期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当孕穗期茎、叶中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高钾对增加颖花数量,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有较大作用。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像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4.水稻对硅肥的吸收

水稻是典型的喜硅作物,土壤硅含量高但水稻的利用率确很低,硅对水稻增产有绝对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增加穗数、穗粒数,降低空秕率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水稻施用硅肥之后,茎叶中硅含量增加,硅化细胞增多,坚实度增加,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强,并能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硅是水稻高产必需的营养元素。水稻施硅肥,根系生长良好,茎硬叶挺,可提高水稻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稻米的质量和产量。白浆土和草甸黑土有效硅含量低,我市水稻大部分都是这两种土壤旱改水发展起来的。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硅肥的施用应该提上日程。常用的含硅肥料主要有三种:①高效硅肥,主要成份为硅酸钠和偏硅酸钠的混合物,含水溶性二氧化硅55~60%,亩用量6~7公斤,做追肥最好。②硅钙肥,主要成份是偏硅酸钙,一般含有效硅(枸溶性)20~30%,亩用量50公斤左右,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③工业炉渣类,主要是钢铁工业炉渣和热电厂高钙灰,所含硅的溶解性较差,应做基肥,施用量每亩100公斤以上。

5.锌肥的施用

土壤的PH值与锌的吸收利用呈负相关,PH值越高,锌的利用率越低,施用一定量的锌肥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降低空秕率,起到增产作用,在石灰性土壤上作用较明显。苗床上锌肥的施硫酸锌含量(99%),施用量为0.5克/平方米;本田施用量为15-20公斤/公顷。

硅、锌肥施用在新改水田、酸性土壤、以及冷浸田中作用更为明显。

二、每亩化肥施用数量的计算

施肥量的计算要根据品种、产量指标、土壤肥力、肥料类型等综合资料确定。一般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化肥施用量=计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有机肥供肥量/肥料含养分百分率(%)×肥料利用率(%)

式中计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每667平方米计划产量(千克)×一千克稻谷需要的营养元素量

土壤供应肥量=无肥区产量的养分吸收量

有机肥供肥量=每667平方米施用量(千克)×含氮量(%)×利用率(%)

一般有机肥含氮量为0.5%,利用率氮为25%,磷为25%,钾为50%,化肥利用率一般氮40%,磷15%,钾50%。

水稻生产100千克稻谷对氮、磷、钾三要素吸收数量,因不同稻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论在北方不同生态区,还是同一省内不同稻区,大都是随产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公斤,五氧化二磷0.9~1.4公斤,氧化钾2.5~2.9公斤,综合考虑土壤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

土壤肥力划分

备注

有机质a≥2.5%1%≤a<2.5%1%<aa:有机质

全磷p≥0.15%0.08%≤p<1.15%p<0.08%p:全磷

速效钾k≥70ppm50ppm≤k<70ppmk<50ppmk:速效钾


三、施肥技术

1、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N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N+1叶较少,N+2叶较多的现象。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例如在水稻返青后3.5叶施蘖肥,4.5叶开始得到肥效较少,5.5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5.5叶正是11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生产上要求在插秧后3∼4天立即施分蘖肥。

2、施肥量与比例  

①施肥量: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如计划产量在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用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亩;6~10年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27~28公斤,生物硅肥5~6公斤/亩;11年以上的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30公斤,生物硅肥6~8公斤/亩。积极推广使用钙肥、镁肥、锌肥等提高品质,增加优质率的肥料和使用配方肥。示范壮家SFT缓释长效剂应用技术。

②施肥比例:常规生产田亩施肥26公斤时,尿素(46%N)10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6公斤,硫酸钾(33%K2SO4)10公斤;N:P:K比例为2:1:1.2,要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

如果使用50%硫酸钾(K2SO4)10公斤或60%氯化钾(K2CL)10公斤,则N:P:K比为2:1:1.8或2:1:2.2,常规生产田可以减少50%硫酸钾或60%氯化钾3~4公斤。

如果计划产量在650公斤/亩以上或高产创建时,施肥量30~35公斤, 加大钾肥用量,使N:P:K 比为2:1:1.8~2,施生物硅肥10公斤。

种子田施肥N:P:K=2:1:1.8~2,施生物硅肥6~8公斤。

八行机插施肥量25公斤/亩(商品量),其中,氮肥(46%尿素)8公斤、磷肥(18%N46%P2O5磷酸二铵)5公斤、钾肥(33%硫酸钾)12公斤,N:P:K=2:1:1.7,生物硅肥施用5公斤/亩。 

3、注意事项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增施尿素2~3公斤/亩,加速秸秆腐烂。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调控个体发育、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黄施哪,哪弱施哪。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4、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生物硅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微肥、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5、施肥时期

①基肥:氮肥总量的30%(或40%)、磷肥100%、钾肥60%、硅肥100%(也可以基肥50%、蘖肥5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随着搅浆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注意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②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时施入。蘖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在11叶品种6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即6月5日前第一次蘖肥施完,6月10日第二次蘖肥施完,最晚不超过6月15日。蘖肥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铵。

③调节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如不使用调节肥时,则将10%调节肥用于基肥,即基肥由30%调整为40%。高产创建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

④穗肥:在水稻倒2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田间观察飘长叶出现后一个叶片就是倒2叶,10叶品种在9叶、11叶品种在10叶、12叶品种在11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4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叶瘟)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⑤粒肥:常规生产田以叶面追肥代替粒肥,高产创建田依据田间叶龄诊断,在抽穗后如田间出现落黄现象时,可以亩施总氮量10%(尿素1公斤左右)做粒肥,在水稻抽穗后8天以内施完。

6、叶面追肥  

水稻全生育期结合防病叶面追肥2~3次,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扩大航化追肥面积,提高防病及追肥效果。水稻营养生长期(7月10日前)叶面肥以酿造米醋、氨基酸类含氮微肥为主,水稻生殖生长期(7月10日后)应以酿造米醋、磷酸二氢钾等促早熟微肥为主,严禁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同时,积极推广叶面喷施硅肥、镁肥、硒肥等施肥技术。

7、秧田追肥

秧田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1.5叶期、2.5叶期、插秧期(插前三天)追肥。大约每7-10天追肥一次。每次每盘追纯氮1克,即硫酸铵5克/盘、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酿造米醋50-100毫升/棚,兑水100倍用喷灌泵(喷雾器)喷施。喷肥后还要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化肥烧苗。

8、施肥注意事项 

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积诱发水绵(青苔)发生;施肥时一定要均匀,以免因施肥引起水稻长势不匀;积极推广机械侧深施肥;施肥时要减氮增磷钾、要合理搭配,增施硅肥;要按照水稻田间生育叶龄进程施肥,杜绝施肥盲目性和片面施用氮肥以及蘖肥施用偏晚等现象。


公司地址:佳木斯市东风区省水稻所东侧

联系电话:15946557133(张经理)

电子邮箱:jmsljzy@163.com